說句實在話,很多公司一聽“數據治理”這四個字(zi),第一反應是:
說(shuo)句實在話,很多公司一聽(ting)“數據治理”這四個字,第一反應是:
高大上、太(tai)抽象(xiang)、聽起(qi)來就(jiu)像IT部(bu)門的事(shi),跟(gen)業務好像沒啥關(guan)系。
其實不然。
你今天看到的報表出錯、系統打架、數據對不上、各部門“各說各話”,背后八成都是數據治理沒做好。
所以這篇文(wen)章就不(bu)拐彎抹角了,直接聊清楚這件(jian)事:
- 數據治理到底在“治”什么?
- 為什么你現在的數據管理一團亂?
- 怎么一步步把它真正落地,從主數據、標準化,到組織協同全梳理一遍?

一、數據治理到底“治”的是什么?
一句話講透:就是讓企業所有人用的數據,是統一的、清楚的、可信的。
你會發(fa)現,大多數(shu)企業的(de)數(shu)據混(hun)亂問題,都(dou)集(ji)中在下面幾(ji)個常見的(de)“老毛病”:
- 不統一:同一個客戶在CRM、ERP、財務系統里叫法都不一樣;
- 不準確:產品編碼、價格、單位亂七八糟,有些還過期了;
- 不清楚:一個字段“SCODE”沒人說得清它到底是啥;
- 不一致:總部看報表和區域經理手里的數據對不上;
- 不可追溯:數據哪來的?誰改過?啥時候改的?查無此人。

這(zhe)些問題,不解決(jue),你數據分析做得再漂亮也(ye)白搭,BI看板也(ye)只能畫餅充(chong)饑。
所以,數據治理的核心目標就是三件事:
把數據定義清楚(標準化)
把核心數據管起來(主數據)
把用數據的人組織起來(協同機制)

二、第一步:定義標準,數據“長什么樣”得統一
我們從最基礎、也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說起——數據標準化。
很多企業的(de)問題,根本不是(shi)系(xi)統不行(xing),而是(shi)字段不統一(yi)(yi),大家對“同一(yi)(yi)個東西”說法(fa)不一(yi)(yi)樣。
2.1 什么是數據標準?
說(shuo)白了,就是(shi)(shi)“這條(tiao)數據該怎么填(tian)(tian)、填(tian)(tian)什么格(ge)式、命名規則是(shi)(shi)啥”。
比如:
- 客戶名稱是否包含“有限公司”?(有些系統保留,有些不保留)
- 商品單位是“個”還是“PCS”?大小寫是否統一?
- 電話號允許寫座機嗎?手機號必須11位?
這些小(xiao)事,不統一,就埋雷(lei)。
更(geng)嚴(yan)重的,比如(ru)下面這些:

一搞分析就亂套。根源就是:大家說的“一個東西”,其實不是同一個東西。
2.2 怎么建立數據標準?
可以從三個(ge)維(wei)度來梳理:
字段級標準(基礎表結構)
- 字段名稱、數據類型、長度、是否可為空
- 示例:客戶電話字段必須是 varchar(11),不可空

業務口徑標準(指標解釋)
- 什么叫“活躍用戶”?什么叫“下單用戶”?是按天還是月?
- 示例:“活躍用戶”定義為最近30天登錄過APP的用戶
值域標準(枚舉值統一)
- 客戶等級分為“金/銀/銅”?還是“A/B/C”?
- 示例:統一使用“VIP、高端、普通”三類等級
建立好這些(xie)標準,不(bu)光IT用得(de)上(shang),業務人員看報表(biao)也更清楚,不(bu)會(hui)“看不(bu)懂”。
.png)
三、第二步:主數據治理,把“關鍵對象”先管起來
你做報表也好,做分析也好,最底層最關鍵的那幾個數據實體,一定要優先治理。
我們叫(jiao)它(ta)們“主數據(ju)”。
3.1 什么是主數據?
主數據,就是企業經營(ying)中反復被各(ge)系統使用、全局共享的(de)“核心對象”。
比如:

主數據就像“身份證”一樣,一個客戶、一個產品、一個員工,不能有兩個ID、兩種叫法。
3.2 為什么主數據亂了就全亂?
舉個真實例子:
一個制造(zao)企業,銷售(shou)下(xia)單(dan)系(xi)統里(li)客戶叫“寧(ning)波(bo)五(wu)(wu)金(jin)”,財務系(xi)統叫“寧(ning)波(bo)五(wu)(wu)金(jin)有(you)限公(gong)司”,倉庫發貨系(xi)統寫“NB五(wu)(wu)金(jin)公(gong)司”。
三個(ge)系統打通了(le),但對不上(shang)客戶,只能靠人工一個(ge)個(ge)拉表對。
所以,治(zhi)理主數據有(you)兩個核(he)心目標:
- 同一個實體,ID統一,不重復;
- 屬性信息清晰、完整、標準。

FineDataLink作(zuo)為一款專業的(de)數(shu)(shu)據(ju)(ju)集(ji)成(cheng)與治理工(gong)具,在(zai)具體業務(wu)的(de)數(shu)(shu)據(ju)(ju)分析場景(jing)中,它可以(yi)把來自ERP、CRM等不同系統的(de)數(shu)(shu)據(ju)(ju)進(jin)行集(ji)成(cheng)和(he)治理,然(ran)后對數(shu)(shu)據(ju)(ju)進(jin)行清洗和(he)轉(zhuan)化(hua)。另外,利用(yong)FDL的(de)數(shu)(shu)據(ju)(ju)治理能力還可以(yi)建立數(shu)(shu)據(ju)(ju)標準(zhun),保持數(shu)(shu)據(ju)(ju)格式的(de)一致(zhi)性(xing)。
3.3 怎么做主數據治理?
這部分不能光(guang)靠(kao)“文檔”,還需要一個(ge)平臺(tai)或系統落地,具體可以(yi)這樣做(zuo):
第一步:選主數據域(客戶、產品最常見)
先選(xuan)一個問題最多、影響最大的領域入手(shou),比如(ru)客(ke)戶數據(ju)。
第二步:建立“黃金數據”標準
確(que)定一(yi)個權威版本(比(bi)如總部ERP的客(ke)戶主數據),并同步到(dao)其他系統。
第三步:設定主數據維護機制
- 哪些字段由哪個部門維護?(比如客戶信用額度歸財務)
- 修改流程要審批?能否歷史留痕?
第四步:主數據平臺落地(MDM)
推薦使用主數據管(guan)理(li)系統(Master Data Management),集中管(guan)理(li)全域(yu)主數據,統一生成、更新(xin)、同步。
.png)
四、第三步:組織協同,別讓“管數據的人各管各的”
數據治理不是IT一個(ge)部門能干完的(de),它需要跨部門協同,甚至納入績效、制度中去推(tui)動(dong)。
4.1 常見的“組織死角”
- IT維護數據系統,但不懂業務字段含義;
- 財務負責“客戶編號”,但銷售天天改客戶名;
- 市場部新增字段,BI卻不知道,分析報表出錯……
根源就是:沒人統籌,沒人負責到底,大家都以為“不是我的事”。
4.2 怎么建立組織機制?
我們推(tui)薦建立“三層角色機制”:

這個機制的關鍵是:
- 業務自己對數據負責,而不是甩給IT;
- 有人“拍板”,也有人“執行”,不是空轉;
- 建立數據治理委員會,每月定期review問題、推進改善。

五、數據治理不是一錘子買賣,而是長期運營
很多人以為數據治理就是搞(gao)一套規范、上個系統就完事了(le)。
其實不然。
數據治理更像“企業體檢+健康管理”,它是一個持續運營的過程。
你要不斷地:
- 跑數據質量報告,看哪些字段又開始“發燒”了;
- 跟業務開會,看新業務是否帶來新數據風險;
- 對關鍵指標、字段、主數據,做版本迭代和流程優化。
你可以建立這樣一個“數據治理儀表盤”:

從“看得見(jian)”,到“有人(ren)管(guan)”,到“持續運(yun)營”,這(zhe)才是數(shu)據治理(li)真正落(luo)地的(de)狀態。
六、結語:不治理數據,最后都會反噬業務
回到最開始(shi)的那個問(wen)題(ti):
企業為(wei)什么要做數據治理?
答案不(bu)是(shi)為了漂亮(liang)的(de)流程(cheng)圖,也不(bu)是(shi)為了搞個大(da)中臺,而(er)是(shi):
為了讓你家報表更準,系統更穩,運營更高效,業務更敢決策。
數(shu)據治(zhi)理的目標不是“管數(shu)據”,而(er)是“讓數(shu)據更好地服務業(ye)務”。
最后送你一句話:
數據治理(li)做(zuo)得好,BI跑得飛(fei)起; 做(zuo)不好,系(xi)統越(yue)多越(yue)亂,分析越(yue)做(zuo)越(yue)糊(hu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