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數據(ju)(ju)化,不懂數據(ju)(ju)中心怎么行(xing)?
搞數(shu)據(ju)化,不懂數(shu)據(ju)中心怎么行?
刷(shua)手機、用軟件(jian)、存文件(jian)... 其實每天干的這些事兒,背(bei)后都靠它撐著!
沒錯,說的就是數據中心。
數(shu)據中心聽(ting)著(zhu)挺高大(da)上,其實(shi)和(he)你我的工作(zuo)息息相關。
如果你也是搞數據化建設的,要是連數據中心是什么、怎么運作的都整不明白,工作中保準踩坑!
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給你講清楚這三件事:
- 數據中心到底有什么用?
- 數據中心由什么組成?
- 怎么衡量數據中心的好壞?衡量指標有哪些?
一、數據中心到底有什么用?
數據中心(Data Center),說白了就是個集中放設備的地方。
里面有:
- 服務器、存儲設備、網絡設備這些基礎設備,
- 還有供電、制冷、安防這些保障它們正常工作的配套設施。
它的核心任務就一條:
讓數據和應(ying)用程序能安全、穩定、高效(xiao)地運行和處理(li)。

具體來說,它主要干這幾件事:
1.處理數據
- 靠CPU、GPU做計算,
- 用內存和存儲設備存數據、取數據,
- 通過網絡傳數據,
這些活兒都在數(shu)據中心完成(cheng)。
2.運作各種系統
- 企業日常運營的軟件
- 我們用到的互聯網服務
- 科研機構的研究程序,
都得(de)在(zai)數據中心(xin)的設(she)備(bei)上跑起來(lai)。

3存儲海量數據
- 不管是結構化的表格數據,
- 還是圖片、視頻這種非結構化數據,
都得有個(ge)地(di)方放(fang),數據中心(xin)就是(shi)這(zhe)個(ge)物理存放(fang)地(di)。
4.作為連接樞紐
- 設備之間要通信,
- 用戶要連云端,
- 不同的云之間要互通,
數據中心就(jiu)是這些連接的(de)關鍵節(jie)點(dian),它能讓信息跑得(de)快、跑得(de)順。
所以你看:
數據中心的核心價值很明確,就是提供穩定的、能擴展的、安全的算力和環境,讓整(zheng)個數(shu)字世界能一(yi)直(zhi)轉下(xia)去,不會掉(diao)鏈子。
二、數據中心由什么組成?
想真正明白數據中心,得從它的兩層結構入手:
- IT資源層負責處理數據和運行業務。
- 物理設施層負責提供穩定的運行環境,
這(zhe)兩部分(fen)缺(que)了誰(shui)都不行,只(zhi)有(you)配合好了,數據(ju)中心才能真正(zheng)發(fa)揮(hui)作用(yong)。
1. IT資源層
(1)先看計算資源池:
物理服務器有多種類型:
- 通用的x86服務器適用于大多數日常的計算任務;
- GPU、TPU服務器則主要用于AI訓練、高性能計算等對算力要求比較高的場景;
- 一些按照OCP規范定制的服務器,根據特定的需求設計的,更能滿足具體場景的使用要求。

現在很少直接使用物理服務器,一般都會進行虛擬化處理:
- 通過Hypervisor(如VMware、KVM)或者容器引擎(如Docker),
- 把物理服務器的資源抽象出來,
- 形成虛擬的服務器或容器。
然后再:
通過OpenStack、vSphere等云平臺,或者Kubernetes等編排(pai)工具,將這(zhe)些虛擬資源整合起來,形成(cheng)一個(ge)計算資源池(chi)。
這樣:
在需(xu)要的時(shi)候,就(jiu)能(neng)靈(ling)活地調度資源,還能(neng)實現(xian)自(zi)動化(hua)管理(li),不(bu)需(xu)要人工逐個配置設(she)備,大(da)大(da)提高了效(xiao)率。
如果想要更高效完成數據靈活調度:
可以借助工具提提速,比如數據集成與治理工具FineDataLink,它通過LogMiner、Binlog、CDC等日志解析的方式,實時獲取數據行的增加、修改和刪除情況,實現了從多個業(ye)務數據庫(ku),實時捕獲源數據庫(ku)的(de)變化,并毫秒(miao)內更新(xin)到(dao)目的(de)數據庫(ku)。

(2)再看存儲資源池:
存儲資源主要有三種類型:
- 塊存儲(SAN),適合存儲數據庫等需要快速讀寫、低延遲的結構化數據。
- 文件存儲(NAS),便于多臺設備共享文件,常用于存儲文檔、圖片等。
- 對象存儲(S3兼容),能夠存儲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,具有很好的擴展性。
存儲介質也在不斷發展:
- HDD(硬盤驅動器)容量大,成本相對較低,適合存儲不常訪問的溫冷數據;
- SSD(固態硬盤)讀寫速度比HDD快很多,適合存儲經常訪問的熱數據;
- NVMe SSD則比普通SSD性能更好,延遲更低,能滿足對性能要求極高的場景。
(3)最后是網絡資源池:
軟件定義(yi)網絡(SDN)是目(mu)前(qian)網絡發展的(de)一(yi)個(ge)重要方向。

好處是:
它將網絡的控制平面和轉發平面分離,控制(zhi)平面可(ke)以通過軟件進行編程,實現網(wang)絡策(ce)略的靈(ling)活配置(zhi)和自動化(hua)部署。
不(bu)需(xu)要再像以(yi)前那樣(yang)手(shou)動配置(zhi)每(mei)個網絡設(she)備,大(da)(da)大(da)(da)提(ti)高(gao)了網絡管理的(de)效率。
2. 物理設施層
(1)首先得看選址:
- 地質情況是否穩定
- 有沒有地震、洪水這些自然災害的風險
- 土地成本、能源成本等
- 網絡接入的便利性
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(yin)素(su)。
建筑本身的要求也不低:
- 抗震等級要達標
- 承重能力也要強
- 空間要有擴展性
(2)再看電力系統:
電(dian)力是數據中心的根本,沒(mei)有穩定的電(dian)力供應,一(yi)切都空談。
但要注意:
- 市電接入至少是雙路獨立的,這樣一路出問題了,另一路能馬上頂上,不會一下子全斷電。
- 電進來之后,需要經過變壓器降壓,再通過配電柜(PDU)分配到各個機柜。
- UPS(不間斷電源)是必備,當市電突然中斷或者電壓不穩定的時候,它能提供電力緩沖。

(3)還有制冷系統:
設備運(yun)行的(de)(de)時候(hou)會產生大量(liang)的(de)(de)熱量(liang),制冷系統就是用來處理(li)這些熱量(liang)的(de)(de)。
你可能不知道:
IT設(she)備消耗的電能,幾乎(hu)100%都會轉化成熱量。
也就是說:
1千瓦(wa)(wa)的IT負(fu)載,會產生差不多(duo)1千瓦(wa)(wa)的熱(re)負(fu)荷(he)。這么多(duo)熱(re)量如果不及時(shi)散出去,設備很(hen)容易(yi)因(yin)為溫度(du)過(guo)高而(er)出現(xian)故障。
目前主流的制冷方案有兩種:
- 一種是風冷,就是用機房里的精密空調(CRAC/CRAH)制冷然后送風。
- 一種是水冷,是讓冷凍水循環到機柜級的換熱器,這種方式效率更高。
(4)最后是網絡連接:
數據(ju)的(de)傳輸全靠網絡,所以網絡連(lian)接(jie)必須通(tong)暢(chang)、高效。

外部接入方面,一般會:
接入多(duo)家運營商的(de)光纖,做冗(rong)余備份。
這樣一來:
即使一家運營(ying)商的(de)網(wang)絡出了(le)問題,還有其他家的(de)可以用,保證外(wai)部連接不中斷。
內部網絡架構:現在主流的是葉脊(Leaf-Spine)網絡拓撲。
簡單說,就是:
所(suo)有的葉子交換機都和所(suo)有的脊交換機相連,這樣設備之(zhi)間進行數(shu)據(ju)傳輸時,不需(xu)要繞(rao)太多路(lu),能保(bao)證高帶寬、低延遲,而且不容易出現阻(zu)塞。

三、衡量數據中心好壞的指標
判斷一個數據中心行不行,不能光(guang)看(kan)表面,得看(kan)實(shi)實(shi)在在的(de)指標(biao)。
1.PUE(能源使用效率)
這是衡量能耗的核心指標,計算方式是:
數據(ju)中心(xin)總用電量除(chu)以(yi)IT設備的用電量。
一般來說:
這個數越(yue)接近1越(yue)好,說明(ming)電(dian)都用在正事上了。
現在國內做得好的數據中心:
PUE能到1.2-1.3,差一(yi)點(dian)的可能超過2.0,所以降PUE是大家一(yi)直在努力的事。
2.可用性和可靠性
(1)可用性:就是數據中(zhong)心正常工作的(de)(de)時間占(zhan)總時間的(de)(de)比例。
比如:
- 99.9%,意思是一年里 downtime 大概8小時多;
- 99.99%,一年 downtime 就不到1小時了。
這個等(deng)級和后面說的Tier等(deng)級關系(xi)很(hen)大。
(2)可靠性:看系統能正常跑多久不(bu)出故障。
一般用MTBF(平均無故障時間)來表示,這個時間(jian)越長越好。
3.Tier等級(Uptime Institute標準)
這是國際上公認的衡量基礎設施可靠性的標準:

所以:
企業的核心業務,一般都要求至少Tier III以上。
4.容量指標
- IT負載容量:每機柜或者每平方米能承載多少功率(kW),這體現了能放多少設備。
- 機柜數量:直接關系到能放多少設備。
- 計算、存儲、網絡容量:決定了數據中心能處理多少業務。
5.網絡性能
- 帶寬:出入口能處理的總數據量,單位是Gbps或者Tbps,越大越好。
- 延遲:數據傳過去要多久,單位是毫秒甚至微秒。
- 丟包率:傳數據的時候丟了多少,這個當然是越低越好。
四、遇到的難題和將來的方向
數(shu)據中心(xin)其實(shi)不(bu)好(hao)做,這些(xie)問(wen)題(ti)要(yao)先考慮好(hao):

1. 怎么在算力增長的同時減碳
現(xian)在數據量越來越大,算力需求大漲,但是又要(yao)求碳排放不(bu)能漲甚至要(yao)降,這太難了。
要好好考慮:
- 技術上怎么突破
- 政策上怎么支持
- 商業模式上怎么調整
2. 成本和效率怎么平衡
液(ye)冷、高密度這些(xie)技術確實(shi)能提(ti)高性能,但(dan)一(yi)開(kai)始投入多,維護也麻煩,怎(zen)么(me)算賬?總(zong)擁有成本(TCO)怎(zen)么(me)算清(qing)楚(chu),怎(zen)么(me)能一(yi)直優化(hua),這是個難題。
3. 多種設備怎么一起管好
現(xian)在CPU、GPU、DPU、NPU、AI加速卡,各種設備都(dou)有,性能不(bu)一樣,用法也不(bu)一樣,怎么把(ba)它們管好、用好,讓(rang)它們協(xie)同工作,不(bu)是件(jian)容易事。
4. 數據怎么合規流動
很多國家(jia)都要求數據存(cun)在自己(ji)境內,不能隨便傳到國外。那些(xie)在全球都有數據中心的公司,怎么才能合(he)規(gui)運(yun)營?對用(yong)多個云(yun)、混(hun)合(he)云(yun)的架(jia)構,又有什么新的要求?這些(xie)都是實際(ji)要面對的問題。
總結
數據中心早就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的“機房”了,
而是數字經濟的新設備,是AI時代的算力基礎,能支撐創新,創造價值。
把數據中心的門道搞清楚:
- 你負責的應用才能跑得更快更穩;
- 成本怎么花的、花在哪,心里才有數;
- 遇到問題,才能更快找到根因在哪;
- 甚至能站在更高的層面,想想怎么讓數據的價值發揮到最大。
數據中心的未來,就是讓算力更猛、更普及、更省電。弄懂了它,才算真(zhen)正掌握了數字(zi)時(shi)代的(de)“硬通貨”。這份干貨,收好不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