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說(shuo)(shuo)“用數據說(shuo)(shuo)話”,但(dan)說(shuo)(shuo)真話之前,得先(xian)搞清楚一個問題:
經常說“用(yong)數據(ju)說話”,但(dan)說真話之前,得(de)先搞清(qing)楚一個問題:
——數據到底靠不靠譜?
很多時候(hou),報告(gao)做(zuo)出來了,圖表看起來也挺花哨,但業務部(bu)門一(yi)(yi)看,搖頭說:“這(zhe)數據(ju)不對啊(a)!” 領導一(yi)(yi)問:“為啥這(zhe)報表跟財務的對不上?” 分析(xi)師一(yi)(yi)臉尷(gan)尬:“可能(neng)……底層數據(ju)有點問題(ti)。”
說白了就是:數據沒清洗干凈,后面的分析全都站不穩。
所以啊,別以為數據清洗就是刪空格、去重搞搞格式,真正的數據清洗,是要把臟數據清干凈、錯數據理明白、亂結構規整好。
今天本文就給大家講清楚:數據清洗必須先解決的六大核心問題。

一、同一個字段,多種寫法:標準化問題
這(zhe)個(ge)是最(zui)常(chang)見的問題之一,也(ye)是業務方最(zui)容易崩(beng)潰的地方。
比如“客(ke)戶名稱”這(zhe)一個(ge)字(zi)段:
- 有人寫“阿里巴巴”,有人寫“阿里”,有人直接寫“Alibaba”
- 有些訂單寫的是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”,有些直接寫“華為”
- 同一個門店地址,有時候是“北京市朝陽區XXX”,有時候是“朝陽區XXX”,甚至還有寫“北京朝陽”的……
這就是典型的命名不統一、格式不標準。
看(kan)起來不嚴重(zhong),但影響很大:
- 分組時會把同一個客戶拆成多個行
- 匯總時會重復計算
- 匹配數據時會關聯不上

怎么解決?
解決思路:統一字段標準 + 建立映射規則
- 建一個【字段標準字典表】,比如客戶名稱、產品編碼、單位、地區等都有唯一標準寫法
- 清洗腳本中加一層映射轉換邏輯,把雜亂數據“翻譯”成標準口徑
- 對于新入庫數據,最好上源頭控制,系統輸入端加校驗

說實話(hua),數據清洗如果全靠人工搞,是(shi)個極其(qi)消(xiao)耗時間、體力(li)、耐心的(de)事——尤其(qi)是(shi)數據源(yuan)又多、字段又亂的(de)時候。
這時候就得上工具了,而 FineDataLink 就是專門為這種“多源異構、臟亂差數據清洗”場景設計的。它不是一個“ETL搬磚工具”,而是一個能做治理、建標準、跑流程、管權限的“數據清洗流水線平臺”。
二、有的缺、有的多:缺失值 & 異常值問題
數據表(biao)一打開,全是空值、null、-1、9999……
是不是很熟悉?這就是缺失值、偽值、異常值的問題。
比如:
- 銷售日期是空的,說明這個訂單根本沒流程
- 客戶ID是9999,那是測試賬號被混進來了
- 商品價格寫成了0,結果把平均客單價拉低了一大截
這些數據,不(bu)能直接刪掉,也不(bu)能直接用,要“看情況處理”。

解決思路:三看法則 + 分場景處理
- 看字段重要性: 核心字段缺失(如訂單號、產品名)建議剔除;非核心字段(如備注)可保留
- 看缺失比例: 缺失值過高的字段,是否還有分析價值?
- 看業務背景: 有的0是真實值(如贈品),有的是系統bug

常用清洗操作:
- 刪除無效行
- 用平均數/中位數/前值填補
- 替換偽值(比如9999 → NULL)
- 標記異常再人工確認(比如單價超出合理范圍的記錄)

總之,不能盲目刪(shan),也不能瞎(xia)補,要在業(ye)務理解的(de)基礎上(shang)清洗。
三、一張表里裝了一鍋粥:字段混亂、結構不規范
你見過那種“幾十列”的Excel表(biao)嗎?字(zi)段名從(cong)A到AZ,一(yi)張(zhang)表(biao)既有(you)客(ke)戶信(xin)息、又(you)有(you)訂單、又(you)有(you)SKU庫存(cun),什么都往里(li)塞。
看起(qi)來啥都有,其實啥都不(bu)好用。
這就是數據結構混亂、字段設計不合理的問題。
典型表現:
- 一張表當三張表用(主表+子表+維度混在一起)
- 同一個字段寫在不同列(比如產品1、產品2、產品3)
- 表頭有合并單元格、花式命名,根本沒法自動處理
解決思路:字段規整 + 結構分拆
- 按照“寬表還是長表”的業務需求,統一字段設計邏輯
- 拆分出維度表(如客戶表、商品表)和事實表(訂單表、交易表)
- 命名規范:字段名統一風格、避免中英混搭、加注釋或字典表

如果(guo)能配合建一個數據中臺或數據倉(cang)庫結構,前期就能規避80%的字段(duan)混亂(luan)問題(ti)。
四、多個系統、多個來源:主鍵不統一、ID對不上
這個問(wen)題,一到(dao)打通系統的時候就(jiu)爆雷。
比如:
- 銷售系統里的客戶ID是“CUS001”,CRM里的客戶ID是“ALIBABA01”,財務系統里又是客戶編碼“30028”
- 產品在ERP里有SKU編碼,在電商平臺上卻用另一個商品ID
- 倉儲系統和采購系統字段叫法不一樣,數據一合并就錯位
這就導致了:系統之間數據打不通,分析沒法穿透。
解決思路:建立主數據 + 設計主鍵映射
- 建立一套“統一主數據編碼體系”:客戶主數據、商品主數據、供應商主數據等
- 設計【ID映射表】——三個系統的客戶ID都能對應同一個標準ID
- 在數據清洗過程中,通過映射表把各系統數據統一口徑
- 有條件的話,用主數據管理系統(MDM)自動對齊多源數據

這是數據清洗中(zhong)非常關鍵的一環,否則(ze)BI圖表點(dian)不透(tou)、看(kan)不到細節原因。
五、數據頻繁重復、冗余記錄太多:去重問題
一查(cha)庫存,顯示有(you)1500件;一看明細,發現其實是(shi)同(tong)(tong)(tong)一批貨錄了三(san)次(ci)。 再(zai)查(cha)客戶訂單,發現同(tong)(tong)(tong)一個訂單編號出現了5次(ci),只是(shi)時(shi)間戳不同(tong)(tong)(tong)、備注不同(tong)(tong)(tong)。
這種情況如果不清(qing)理,分析就會出大問題:
- 客戶數被高估
- 銷售額重復累計
- 庫存金額虛高,決策誤導
解決思路:多維去重 + 分層過濾
- 設置去重規則(比如同一客戶ID + 同一訂單號 + 日期相同)
- 做好分層過濾機制,比如剔除測試數據、演示數據、接口異常數據
- 保留最新版本或“權威記錄”,比如按更新時間排序只保留最新那條
- 標記重復數據而非直接刪除,方便追溯和驗證

千萬別以為“去重(zhong)”只是點個(ge)“去重(zhong)復”,實際上這是分析失真(zhen)的(de)重(zhong)要根源。
六、字段含義說不清楚:口徑不一致、業務解釋模糊
這個問(wen)題(ti)最隱(yin)蔽,但(dan)殺傷力極(ji)強。
比如報表上一個指標叫“訂單金額”,但有人算的是商品價格總和,有人加上了運費和稅費,還有人減去了優惠券。
結果(guo)三個部門的(de)“訂單金額”全都(dou)不一(yi)樣。
這就屬于典型的:口徑不一致,字段含義模糊。
解決思路:建立字段說明 + 定義口徑標準
- 給每個字段寫一份【業務解釋+計算口徑】說明,比如“訂單金額 = 含稅價 + 運費 - 優惠券”
- 字段口徑建議統一歸口管理,避免不同部門各搞一套
- 如果是BI系統,可以在圖表上加【字段說明懸浮提示】
- 數據字典要上墻、上系統,不是寫在某個Excel里就算完事

只有字段(duan)定(ding)義清晰(xi),大家(jia)才能在一個數據口徑上做(zuo)分析,才有“共識(shi)”和“協(xie)同”。
總結一下:數據清洗的六大問題,個個都不是小事

寫在最后
數(shu)據清洗這件事,聽起來像“臟活(huo)累活(huo)”,但真(zhen)做分析的(de)都知(zhi)道:
數據不干凈,分析就不靠譜;底層有誤差,決策就跑偏了。
想(xiang)讓數據“說(shuo)真話”,第(di)一步就是把這六件事處理好。 別急著建(jian)模型、畫圖表(biao),先把地基打(da)穩,這比什么都重要(ya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