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公司一談“數據治理”,氛圍就很容(rong)易(yi)變得“高大上”:設規則、定制度、拉項目、建體系,最(zui)好(hao)再配個PMO。
很多公司一談“數據治(zhi)理”,氛圍就很容易變得“高大上”:設規(gui)則、定制度、拉(la)項目、建體系,最好再配(pei)個PMO。
但(dan)真到業務(wu)一線,問一句(ju):“我們到底在治理(li)啥(sha)?” 很多人就懵(meng)了。 有的(de)說是治“臟數據”,有的(de)說是建“標準庫”,還有人說“搞搞主數據嘛”。
這些(xie)都對,也不全對。
今天本文就不拐彎(wan)抹角,用(yong)平常的話,講(jiang)清楚:
數據治理到底在“治”什么?為什么它不是IT的事,而是經營的事?
一、先搞明白數據到底出了什么問題
“數據(ju)治理”聽起來像是信息部(bu)門的事,但(dan)真要落到實(shi)處,
它其實治的不是“表格”,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混亂。
這些混亂,體現在哪里(li)?你看(kan)(kan)看(kan)(kan)是不是常(chang)見(jian)這幾種(zhong):
- 報表打出來,領導一看問:“怎么你這銷售額跟財務那邊對不上?”
- 客戶名字五花八門,系統里一查:阿里、阿里巴巴、Alibaba,全是同一家
- 倉庫數據報表上顯示有 500 件庫存,業務現場一看——只有 327
- 供應商評分系統里,出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供應商編碼,價格還不一樣

這些問題本質不是“數據有誤”,而是“數據的產生、管理、使用沒有規矩”。
所以數據治理(li)干嘛的(de)?一句話說清楚(chu):
數據治理,治的不是“數據本身”,而是治企業在用數據過程中,標準不統一、職責不清晰、流程不閉環、系統不協同的問題。
數據(ju)只是(shi)結(jie)果,治理的(de)是(shi)背后的(de)“人、事(shi)、流(liu)程、系統”。

二、數據治理到底“治”什么?這五樣是核心
我們把“數(shu)據治理”拆成通俗的五大治理對象,一件件來講清楚。
1. 治標準:每個字段都得有“官方口徑”
比(bi)如你公司的“訂單(dan)金(jin)額”這個字(zi)段(duan),可能(neng)有人這樣理解:
- 銷售說:是客戶下單的價格,不含稅
- 財務說:是開票金額,要含稅
- 電商部說:要減去優惠券
- 數據分析說:我拉系統原始字段的值
那到底哪個是對的?
在治理層面,不管哪個對,必須有一個“定標準”的動作——哪個字段,怎么算,有沒有字段字典,有沒有業務口徑說明。
否(fou)則你(ni)一搞BI、做指標(biao)、建模型(xing),大家就會各自為政、互相打架。
所以標(biao)準治理的核心目標(biao)是:
- 明確每個關鍵字段的定義、口徑、計算邏輯
- 建好字段字典、指標口徑文檔,最好系統內可見
- 做標準的版本控制、發布、廢棄流程管理

2. 治主數據:關鍵ID得有唯一“權威身份”
“主數據”聽起來很抽象,通俗點說:它就是你公司里那些必須統一口徑、跨系統通用的“核心角色信息”。
比如:
- 客戶是誰?(客戶主數據)
- 供應商是誰?(供應商主數據)
- 產品叫什么?SKU是什么?(商品主數據)
- 員工編碼是誰?(組織主數據)
如果你在(zai)CRM、ERP、電商平臺、財(cai)務系統、WMS中,對同一個客(ke)戶用(yong)了五(wu)套ID,那(nei)數據合起來肯定對不上(shang)。
主數據治理干的事是:
- 統一這些角色的標準編碼、名稱、屬性
- 每條主數據都有唯一身份,不允許“重名”
- 建立主數據注冊、審批、修改、廢棄流程
- 不同系統使用主數據做關聯和授權

說白了,它就是企業數據的“戶口管理”。
3. 治質量:臟數據、假數據、亂數據不能混進來
什么叫數(shu)據質量(liang)問題?
- 有空值:客戶生日一欄是空的
- 有錯誤:金額是負數,地址寫錯國家
- 有重復:一個訂單被錄了兩次
- 有滯后:價格變了三天系統才同步

數據質量治理做什么?
- 建立數據校驗規則(類型、格式、范圍)
- 異常值自動識別 + 人工核實機制
- 去重、補全、清洗邏輯清晰可復用
- 每個表、每個字段,質量指標定期檢查(完整率、準確率、及時率)

這(zhe)部分很多企業(ye)做得(de)很被動,要等(deng)到報(bao)表出錯、分析打臉了,才來追溯源頭。 而好的治理,是提(ti)前把(ba)“臟東西”攔(lan)住,進(jin)不來系統(tong)。
4. 治流程:誰負責什么、怎么處理、怎么閉環
數據治理另一個“看不見但很關鍵”的部分是流程治理。
比如(ru)你遇到這些情況:
- 某個新客戶不知道誰來錄,結果業務員各自建了三遍
- 財務那邊改了供應商名,倉庫這邊卻還在用舊的
- 某個指標口徑改了,沒人告訴BI團隊,報表錯了好幾天
這些都(dou)是“數據流程沒(mei)治(zhi)理(li)好”的(de)典型表(biao)現(xian)。
所以流程治理的重點是:
- 誰建數?誰用數?誰審批?有無SOP文檔?
- 數據變更能不能自動通知相關系統?
- 有無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機制?(建、用、改、刪都有閉環)

治理不是設制度,是讓流程能跑通、跑順、跑得穩。
5. 治權限:誰能看什么,誰能改什么
最后,還有一個容易忽略但非常關鍵的問題:數據的權限管理。
你是否遇到過:
- 一張銷售數據報表,連實習生都能查全國的客戶名單
- 財務表不小心被業務誤刪,連備份都沒有
- 某個部門越權修改了產品單價字段,影響全局分析
這些問題一旦(dan)出(chu)現,不只(zhi)是(shi)(shi)運營(ying)風(feng)險,更(geng)可能是(shi)(shi)合(he)規(gui)風(feng)險。

權限治理要(yao)做的事(shi)包括:
- 建立角色權限體系,誰能看、誰能改、誰能導出都得有控制
- 敏感字段要加密處理(如身份證號、手機號)
- 所有操作可追溯(日志審計)
- 建立數據分級機制:公開級、內部級、敏感級、嚴格控制級

數據治理不是全員共享,而是按需共享、可控使用。
三、數據治理不是IT項目,而是企業的“管理工程”
很多公司(si)搞數據治理,一(yi)上來就是(shi)搭平臺(tai)、選工具、開(kai)大(da)項目。
但最后(hou)會發現——工具上(shang)了,數據問題還在。
為啥?
因為數據治理不是“IT工程”,而是“管理工程”,得(de)有人、有規則、有機制、有文化(hua)。
一個簡單的比喻:
數據治理(li)不是(shi)修水管,而是(shi)建一整(zheng)套“供水體系(xi)”:
有水源(yuan)、有水表、有閥門、有過濾器、有使(shi)用規范,還得有水質檢測(ce)。
它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:讓數據可用、可信、可控。
四、治理不是“為了規范”,而是“為了落地”——怎么落到業務?
治理說到底(di)是為了解決業務問題,所以最有效的數據治理,是“嵌入到業務流程里”的,而不是另起爐灶搞一套架空體系。
比如:
- 把數據標準寫進ERP系統字段配置中
- 把主數據流程嵌進供應商入駐流程中
- 把質量規則接入到數據接入自動校驗中
- 把權限策略嵌進BI平臺的角色權限里
- 把指標口徑寫在報表說明中、自動彈窗提示
治理(li)要落(luo)地,關鍵在于:
- 和業務結合,而不是頭痛醫頭
- 和系統集成,而不是靠人肉補救
- 和組織掛鉤,有人負責、有獎懲、有閉環

五、總結:數據治理,治的是“用數的能力”
再總結(jie)一下,數(shu)據治(zhi)理到底“治(zhi)的是什么”:

一句話:數據治理,不是為數據而治理,而是為了讓數據能真正支持業務經營。
治理做得好,數據(ju)才可(ke)靠;數據(ju)可(ke)靠,決策(ce)才靠譜(pu);決策(ce)靠譜(pu),企業才能穩步增(zeng)長(cha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