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(ni)有(you)沒(mei)有(you)遇到過(guo)這樣(yang)的情況:
你有沒(mei)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(kuang):
- 倉庫爆滿了,不知道哪些是壓貨,哪些是暢銷;
- 老板突然問:“我們庫存周轉怎么樣?”沒人答得上來;
- 生產那邊天天說缺料,采購卻說東西早就下單了;
- 物流成本越來越高,可是客戶還是經常投訴“送得慢”;
最頭疼(teng)的是(shi),一堆系(xi)統數據,看著密(mi)密(mi)麻麻,但誰也說不清:
供應鏈到底是“出了問題”,還是“沒跑順”?
說到底,很多企業其實不是沒有數據,而是不會看數據。
不是沒有在管供應鏈,而是不知道該從哪里看起。
所以我們今天不講那(nei)些(xie)高大上的概念,不講“供應鏈(lian)4.0”“智能化平(ping)臺(tai)”“AI預(yu)測模型(xing)”這些(xie)術語,我們就講一個最(zui)實在的問題(ti):
供應鏈分析,到底應該看什么?
換句話(hua)說,如果你(ni)是老板、運營(ying)負(fu)責人,或者供(gong)應鏈主(zhu)管,現(xian)在要去“把供(gong)應鏈的問(wen)題看明白(bai)”,你(ni)該從哪(na)幾(ji)個關鍵場景、哪(na)幾(ji)套指標下手,才能(neng)真(zhen)看出點門(men)道?

一、采購場景:錢花得值不值?
我們從源頭開始說,供應鏈的第一環是什么?采購。
說白了(le),錢(qian)是不是花(hua)得(de)值,決定了(le)你(ni)整個(ge)供應鏈的性價比。
而很多企業,最常見的問題是:供應商太多,價格不透明,采購不集中,品質不穩定。
所以(yi)在采購這個場景下,我們重點(dian)看三類(lei)指(zhi)標(biao):
1. 單位采購成本
這(zhe)可能(neng)是最(zui)直觀的指標(biao)了。比如你買一噸鋼材、一個螺絲、一瓶潤滑油(you),去年(nian)多少錢,今年(nian)多少錢,市場價漲了你漲沒漲?
可以延伸出兩個方向:
- 同比采購成本變化率:漲幅、跌幅,是不是合理。漲得是不是比市場平均水平高?這背后有沒有談判空間?還是原材料本身漲得厲害?
- 內部對標分析:同一個零件,不同供應商報的價差了多少?有沒有低價但高質量的供應商被埋沒了?有沒有“內部熟人”導致部分供應商長期占位?
采購成本不要只看“單價(jia)”,而要把它當成業務優(you)化(hua)的抓(zhua)手。只要每(mei)個SKU都能找出2%-3%的差距,年節(jie)省就(jiu)是(shi)百(bai)萬元級別。

2. 供應商績效指標
好的供應商,不僅價格要合理(li),還得交期準、質量穩。我們一(yi)般(ban)用以下幾個指標(biao)去(qu)評估:
- 準時交付率(OTD, On Time Delivery)
- 不合格品率(Defect Rate)
- 平均響應時間(Response Time)
如(ru)果一個(ge)供應商(shang)便(bian)宜,但貨(huo)期總(zong)是拖(tuo)、貨(huo)品經常出問題,那你整體的供應鏈運行成本(ben)其實是在(zai)上升的。

3. 集中度指標
我(wo)們經常聽到采購說:“我(wo)們為了風險分散,所以供應(ying)商多一(yi)點是好(hao)事。”
這話有一定道理,但分散不等于零碎,風險分攤也不能變成談判失效。
你得問(wen)幾個關鍵問(wen)題(ti):
- 這個物料有沒有集中采購的可能性?
- 能不能做長期合同、集中下單?
- 前5大供應商占比是不是太低,導致議價能力差?
建議關(guan)注兩個關(guan)鍵指標(biao):
- Top5供應商占比:集中度高不高?能不能統一采購形成規模效應?
- 單品類供應商數量:是不是一個品類對接了太多人?有沒有重復開發、重復報價的無效工作?
采購集中的(de)好處是議價能力強,但也要防止過于依賴單一供(gong)應商。
二、庫存場景:囤得多不如轉得快
庫存,是(shi)很多供應鏈的“黑(hei)洞”。賬上看(kan)是(shi)資產,實際上就是(shi)壓(ya)著(zhu)錢。你囤多了占現金流,囤少了又(you)容易斷貨。
庫存分析,核心是兩個字:周轉。
1. 庫存周轉天數
也叫(jiao)庫存滯銷天(tian)數,說的(de)是一批貨從(cong)進倉到出(chu)倉平均(jun)要多久(jiu)。越(yue)短(duan)越(yue)好,說明你“動得快”。
行業(ye)參考(kao)值(zhi)不同,比如快消品(pin)可能7天一次,高端(duan)制造可能60天也合理(li)。關(guan)鍵看:有(you)(you)沒有(you)(you)下降趨勢(shi)?有(you)(you)沒有(you)(you)僵尸(shi)庫存拉長了整體(ti)周(zhou)轉?

2. 安全庫存水平
很多庫存問題(ti)的根源,不在(zai)倉庫,而在(zai)“沒算對量”。
安全庫(ku)存不是(shi)拍腦袋定(ding)的,它應該來自于:
- 歷史銷量波動
- 供應周期不確定性
- 服務水平要求(95%還是99%?)
所以(yi),在BI系(xi)統里可以(yi)搭(da)個模型(xing):建議庫(ku)存 VS 實際庫(ku)存,做出偏差預警。
你(ni)會(hui)發(fa)現,有(you)時(shi)候(hou)“缺貨”和(he)“超(chao)庫存”會(hui)同時(shi)出現,問題在結構(gou),而不是總量(liang)。
3. 庫存結構健康度
比如:
- 快/慢/呆滯品占比
- ABC分類庫存分布
- 庫存價值Top20% SKU是否周轉良好

這可(ke)以幫(bang)助你把(ba)有限的管理資源(yuan),投放到對現金流和利潤(run)影響(xiang)最大的SKU上。
三、生產場景:產得出、跟得上、成本穩
生產這塊,很多制造企業都覺得(de)“是我(wo)們(men)最熟(shu)的環(huan)節”,但真出問題也往往是在這。
你有沒有聽過類似的(de)場景(jing):
- 客戶在催,但排產排不進;
- 工廠天天加班,但單位成本反而在漲;
- 工單排得很滿,可產能利用率卻很低。
為什么會這樣?很大一個原因是:沒有用指標把流程“算”清楚。
1. 計劃達成率
排得(de)出,產(chan)得(de)上。計(ji)劃達成率是核心指標(biao)。建(jian)議細化到(dao):
- 日/周/月計劃達成率
- 關鍵產線瓶頸率
計劃排得出(chu),生產做不出(chu),是(shi)常見問題。你(ni)得盯住:
- 日、周、月的計劃完成率;
- 哪條產線、哪個班組經常“拉后腿”;
- 是缺料問題?還是人員排班問題?還是設備故障?
BI工具里建議做“計劃(hua) vs 實際”對比圖,并標記(ji)“異(yi)常原因歸類”,才能逐條(tiao)整改。

如(ru)果頻(pin)繁(fan)達不成,就(jiu)要(yao)去找計劃(hua)排產(chan)邏輯、設備(bei)產(chan)能、人(ren)員調(diao)度是不是合理。
2. 人均產出/單位工時產出
生產(chan)現場的(de)效率(lv)提升,說白了就看人和時間(jian)產(chan)出了什么(me)。
- 人均產量
- 工時產出值(總產值 ÷ 工時總量)
可以細化(hua)對比不(bu)同(tong)產(chan)線(xian)、不(bu)同(tong)產(chan)品(pin)、不(bu)同(tong)班(ban)組(zu),找到(dao)最佳實踐(jian)。
這是效率的體現。如果設備、流程(cheng)不變(bian),人均產出(chu)持(chi)續上升,說明你在提(ti)升效率。
如(ru)果你用(yong)BI建了績(ji)效儀表板(ban),強烈建議(yi)每周(zhou)例會拉一張“人效對比”圖,把(ba)績(ji)效透明化,激(ji)勵+改進兩手(shou)抓。

3. 單位制造成本
產(chan)(chan)出一件產(chan)(chan)品,到底花了多少錢?要素拆分:
- 材料成本
- 人工成本
- 制造費用(能耗、折舊、租賃)
如果(guo)你能把單位成(cheng)本做(zuo)到可視、透(tou)明,那后續的報(bao)價、成(cheng)本控制就容易多了。
四、物流與交付場景:送得快不快,成本壓不壓?
客(ke)戶最(zui)關心(xin)什么?交期。
但很多公司連“交期定義”都說不清,是以出(chu)倉為準,還是客戶簽收為準?沒有標準,KPI就跑(pao)偏。
所以,交付分析看三件事:準時、成本、異常率。
1. 訂單準時交付率
核心指標之一。建議按客(ke)戶(hu)承(cheng)諾時(shi)間(jian) VS 實際到貨時(shi)間(jian),去定義(yi)OTD,而不(bu)是發貨時(shi)間(jian)。
還可以細分:
- 客戶視角OTD
- 內部視角OTD(倉出時間)
- 運輸過程延誤率

2. 運輸成本占比
整個物流費用,占產品銷售額(e)或毛利的比(bi)例。特別是跨境電商、零售行業,非(fei)常(chang)關鍵(jian)。
可細化為:
- 單票運輸成本
- 單位重量/體積運輸成本
3. 物流異常率(Logistics Exception Rate)
包括(kuo)丟件、破(po)損、錯(cuo)發、換單、退貨等。異常(chang)率高(gao),不只是影響客戶體驗,還(huan)會帶來(lai)額外處理成本(ben)。
建(jian)議建(jian)立一套異常分(fen)類、原因(yin)分(fen)析、閉環(huan)處理機制。

五、綜合財務視角:供應鏈到底有沒有“賺錢”?
最后,還得站在財(cai)務視(shi)角(jiao),回頭看整個供應鏈的(de)價(jia)值貢(gong)獻(xian)。很多企業(ye)只算產(chan)品毛利,卻忽視(shi)了供應鏈各環節的(de)隱性成本。
1. 供應鏈總成本占收入比
這個指標綜合了:
- 采購成本
- 倉儲物流成本
- 制造費用
- 庫存持有成本
- 退貨/售后/異常處理成本
如果你能算(suan)出(chu)這(zhe)條線(xian),你就(jiu)能評(ping)估出(chu)“供應鏈到底是(shi)在(zai)賺(zhuan)錢,還是(shi)在(zai)吃掉利潤”。

2. 現金轉化周期
從花錢采購開始,到(dao)最后收到(dao)客戶(hu)錢,中間用了多少天(tian)?拆解(jie)成:
- 庫存天數
- 應收賬期
- 應付賬期
縮短現金周期,是很多(duo)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。

3. 供應鏈ROI
投資(zi)了(le)多少資(zi)源(人、系(xi)統(tong)、庫存),最后帶(dai)來多少收益(成(cheng)本下降(jiang)、收入提(ti)升、客戶滿意度上升)?
這(zhe)更像一個戰略指(zhi)標,不一定天天看,但(dan)值得季度(du)甚至年度(du)回(hui)顧(gu)。
寫在最后:別只是“看”,關鍵是“看明白,改得動”
說到底,供應鏈分析不是為了湊KPI、做匯報,而是為了看清問題、找到原因、推動改進。
這一套(tao)核心指標,是幫你建立一種(zhong)思維(wei)方式(shi):
- 不要從表格出發,要從業務現場出發;
- 不要只說“數據怎么變了”,而要看為什么變、能不能調、調完有效果沒。
我(wo)們常說“經營是(shi)供需之間的(de)科學”,而供應鏈(lian),恰恰就是(shi)這個“科學”的(de)底盤。
你掌握的每(mei)一(yi)個指標,不是(shi)為(wei)了(le)好看,而是(shi)為(wei)了(le)在關鍵時(shi)刻——老板問、客戶催、系統掛、訂單(dan)暴漲(zhang)
——你能說得出、找得準、做得快。
最后提醒一句:
別怕復雜,怕的是亂看;別迷信數據,關鍵是用對。
如(ru)果這篇內容幫你梳理了思(si)路,下一步你可(ke)以(yi):
- 按照五大場景,把你們公司的數據拉一遍,看有沒有“瞎忙”“失焦”的情況;
- 建一份你們自己的“供應鏈指標看板”,哪怕是Excel都行,先跑起來再談其他系統;
- 或者直接組織一次部門復盤會議,照著這五個場景一個個過,先抓住兩三個最大問題點優化。
一套指標講清楚五大場景,是開始;但真正有價值的,是你用這套框架推動變化的那一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