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句實話,現在做(zuo)供應(ying)鏈、做(zuo)運(yun)營、做(zuo)物流(liu)管理的(de)(de),每天最頭疼的(de)(de)就(jiu)是一個問題:
說句(ju)實話,現在做供應鏈(lian)、做運(yun)營、做物流管理(li)的(de),每天(tian)最頭疼的(de)就是一個問題:
“我們物流到底哪里出了問題?”
可能是客戶投訴說“收貨慢了”,也可能是財務抱怨“物流成(cheng)本(ben)太(tai)高”,再不濟也是倉庫那邊(bian)天(tian)天(tian)喊(han)“發不完”“找不到(dao)貨”“車還(huan)在(zai)等(deng)”……
問題很多,壓力很大,但你真問一句:“有沒有一份完整的物流分析?”
很多人要(yao)么說(shuo)不(bu)清(qing),要(yao)么就給你一堆表格,一堆KPI,什(shen)么訂單、庫存、運(yun)費、車次……全拉(la)出來了,但(dan)你看完(wan)了還是不(bu)知道問題在哪、該改哪里。
說白了,不是沒數據,是不知道怎么分析。
所以,今天本文就來從頭講一遍:物流分析到底應該怎么做?
不搞那些高大上的理論,也不只是講單點,而是從“倉”到“運”,從“操作”到“決策”,把(ba)物流(liu)分析(xi)這事兒講透。

一、為什么說物流分析,不是只分析“運費”?
很多人(ren)聽到“物流分析”,第一反應就是:“是不(bu)是就是算算運費占比(bi)?”、“能不(bu)能幫我砍點快遞價(jia)格?”……
這確實(shi)是物流分(fen)析的一部分(fen),但真要講“物流分(fen)析”這四(si)個字,它的范圍其實(shi)遠大于(yu)你(ni)想(xiang)的:
物流分析 ≠ 運費分析,真正的物流分析,是供應鏈效率和成本的綜合體檢報告。
它要解決的是(shi)這幾個問題(ti):
- 貨是不是按時、按量、按成本流動起來了?
- 倉庫是不是“貨等人”“人等貨”的情況多?
- 運輸是不是“路上出問題多”“空車跑一堆”?
- 整個物流鏈條,是不是哪一段出了結構性問題?

所以我們要看的,不(bu)只是(shi)“運費(fei)多(duo)少錢”,而(er)是(shi)整(zheng)個“貨物在供(gong)應鏈中怎么流”的過(guo)程,這包括:
- 入庫 → 存儲 → 揀貨 → 出庫(倉儲環節)
- 配載 → 發運 → 到貨 → 簽收(運輸環節)
這才是“從倉(cang)到運”的(de)全流程分析思路。
二、物流分析要分哪幾個模塊?
很多人做物(wu)流分析的(de)時(shi)候,習慣把(ba)所有問題都往一個Excel里懟:
什么(me)發貨量、運費(fei)、出(chu)入(ru)庫效(xiao)率(lv)、簽收率(lv)、倉庫人(ren)效(xiao)、運輸時效(xiao)、客戶滿意度……統統往里加。
結果呢?
- 做得很辛苦,但看的人一臉懵;
- 問題點分不清是誰的責任;
- 每個指標都“有點問題”,但又不知道該改哪一段。
為什么?
因為物流不是(shi)一個(ge)點,而是(shi)一條線;不是(shi)一個(ge)環節,而是(shi)一串環節組(zu)合。
倉庫干倉庫的事,運輸干運輸的事,中間靠節點銜接,環環相扣。
所以我們做分析時,不能一鍋燉,要分板塊、分角色、分維度地分析,才有意義。
第一板塊:倉儲分析 —— 貨進得快、放得好、找得著、出得準
倉儲(chu)是整個物(wu)流(liu)鏈(lian)條的“起點(dian)”和(he)“中場”。如果倉儲(chu)端出(chu)問題,后(hou)面再怎么調度也(ye)白搭。
倉(cang)儲分(fen)析要解決這幾(ji)個(ge)核(he)心問題:
分析維度 | 主要問題 | 核心指標舉例 |
---|---|---|
入庫效率 | 到貨之后多久入庫?有堵車嗎? | 平均入庫時長,到貨延遲率,裝卸作業時間 |
存儲結構 | 倉庫是不是被冷門SKU占滿了? | 庫容利用率、ABC分類占比、存儲結構圖 |
揀貨效率 | 揀貨是不是老繞路、找不到貨? | 揀貨路徑平均長度、人均揀貨單量、錯撿率 |
出庫表現 | 出庫是否準時?操作是否規范? | 出庫正點率、出庫異常率、裝車等待時間 |
人力利用 | 倉庫是“人太多”還是“人不夠”? | 單位人效(件/人/小時)、人崗匹配度、作業飽和率 |
包括:
- 庫容利用率:倉庫是不是放得合理,有沒有壓著沒動的死貨?
- 庫存周轉率:貨在倉里轉得快不快?是活水還是死水?
- 揀選準確率:揀貨錯不多?客戶投訴是不是都是這出的鍋?
- 出入庫效率:一單從下單到出貨,要幾分鐘?有沒有堵在某個環節?

倉(cang)儲分析的關鍵在于:
- 找出“瓶頸環節”
- 優化“貨位布局”
- 提高“揀貨效率”和“人力利用率”
第二板塊:運輸分析 —— 貨要送得對、送得快、送得省
運(yun)輸是物流(liu)中(zhong)最外露的一(yi)環,客戶體驗(yan)、成本高低(di)、服務穩定,全靠運(yun)輸這一(yi)環撐著。
運輸分析的核心在于 成本、時效、穩定性、可控性。
分析維度 | 主要問題 | 核心指標舉例 |
---|---|---|
配載能力 | 配車是否合理?有無空載浪費? | 裝載率、配載準確率、拼車率、單車承載均重 |
運輸時效 | 是否按承諾時間送達?時效波動大嗎? | 平均運輸時長、準時率(OTD)、線路波動性指數 |
成本結構 | 哪段成本最高?能優化嗎? | 單票運費、干線占比、最后一公里費用占比、返程空載率 |
承運商表現 | 哪家物流商服務好?哪家經常掉鏈子? | 承運商準時率排名、簽收率、投訴率、丟損率 |
異常處理 | 延誤、破損、退貨處理得及時嗎? | 異常響應時間、關閉率、重復異常復發率 |
包括:
- 訂單準時率(OTD):客戶說3天到,你真能3天內到嗎?
- 運輸成本結構:哪段費用最重?干線?落地?返程空車?
- 簽收完整率:有沒有貨損?有沒有丟件?有沒有“未簽收卻結算”的異常?
- 運輸時效分析:每條線路平均耗時是多少?高峰期波動有多大?
運輸分析的重點是:
- 減少延誤和損耗
- 控制運費結構
- 優化線路配置(比如區域合并發貨、跨區域調撥)
第三板塊:節點協同分析 —— 每一環銜接是否順暢?
物流分(fen)析不(bu)能只看“倉”和“運”兩個點,中間的“銜接”環節,往往是隱(yin)性成本和問題高(gao)發地帶。
比如:
- 倉庫準備完了,司機還沒來;
- 司機到了,貨還沒打包完;
- 貨到了分撥中心,但沒有及時掃描入系統;
- 轉運過程丟件卻沒人追責……
這些就屬于“節點協同”出(chu)問題。

常見協同節點:
節點位置 | 問題表現 | 分析維度 |
---|---|---|
倉 → 干線 | 裝車等待時間長,排隊亂,延誤出車 | 出庫延誤分析、預約執行率 |
干線 → 分撥 | 到站后未及時卸貨,系統未同步數據 | 到貨與掃描時間差、卸貨超時率 |
分撥 → 配送 | 落地配載效率低,末端混亂 | 配載響應時間、末端配送時效 |
節點分析的作用:
- 查出“不是你干得不好,而是前面卡了你”
- 建立“聯動機制”和“節點KPI”,讓全鏈條高效
第四板塊:時效波動與高峰預測分析 —— 不能只看均值,要抓“波動”
很(hen)多企業只看“平均(jun)運輸(shu)時(shi)效”“平均(jun)出庫時(shi)間”,但實際業務里真正讓人(ren)崩潰的是“波動”。
比如:
- 平時出庫1小時,到了雙11,出庫要3小時;
- 平時送貨3天,節假日能拖到5天;
- 有些SKU在促銷期變成爆款,結果倉儲根本反應不過來……
所以我們還要做一個特別重要的分析模塊:波動分析 + 高峰預測。
分析目標 | 舉例方法 |
---|---|
找出波動源頭 | 用箱型圖分析不同線路、SKU、倉庫的服務波動性 |
預測高峰來臨 | 分析歷史促銷/節假日/新品上線前的訂單曲線 |
制定預案 | 提前部署備貨、外包產能、增開分倉或虛擬發車點 |
每月、每周、每天,其實都有節奏。物(wu)流分析要(yao)看:
- 哪些時段爆單(是否提前做調撥?)
- 哪些線路易爆倉(是否需要調整倉網?)
- 哪些班組處理速度慢(是否培訓或人崗調整?)
越是(shi)一流的(de)物流企業,越不是(shi)“拼效率”,而是(shi)“控波動”,把最難的(de)日子撐(cheng)過去,才是(shi)真(zhen)本事。
第五板塊:異常追蹤分析 —— 小問題如果不盯,就會變成大事故
物流出(chu)錯是(shi)常態,真正優秀的(de)是(shi)能(neng)快速發現并閉環(huan)。
這部分建議(yi)單獨做一個“異常分析模塊”,包括:
異常類型 | 追蹤維度 |
---|---|
延誤異常 | 原因分類(倉→人→運→客戶→天氣) |
丟損異常 | 丟貨環節定位、責任方、賠付情況 |
系統異常 | 數據延遲、掃描未上傳、重復打單等問題 |
重復問題 | 同一SKU、同一客戶多次發生異常? |
很(hen)多企業看(kan)(kan)報(bao)表(biao)的時(shi)候,看(kan)(kan)一切都挺正常,其實底下“異常一堆”:
- 訂單延誤的真實原因(是調度?倉庫?司機?客戶?)
- 客戶投訴最多的是哪一段?
- 哪類SKU出錯率最高?
- 哪些供應商發貨頻繁滯后?
這(zhe)些就是(shi)“問題看板”要盯住的。

異常分析必須閉環追責,最好用看板掛出來,“誰的問題,今天必須回應”。
四、如何用 BI 系統把物流分析落地?
數據分析,不是(shi)為了(le)“看(kan)個熱(re)鬧”,而是(shi)為了(le)讓人“看(kan)了(le)就知道問題(ti)在(zai)哪、下(xia)一步該干(gan)嘛”。
如(ru)果(guo)你還(huan)只靠 Excel 拼圖做物流(liu)分析,那效率(lv)和精(jing)度都(dou)很難支(zhi)撐復雜業務(wu)。
推薦做法是:用 BI 工具+ 數據中臺,把物流分析做成“可視化+可追蹤+可操作”的監控體系”。
你可以設計一(yi)張“物(wu)流監控總看板(ban)”,覆蓋四大模(mo)塊:

1、倉庫運營模塊 —— 看“貨是不是出了問題、人是不是干得順”
倉儲模塊建議關注效率 + 準確率 + 人效,典型字段如下:
推薦指標維度:
- 當日出庫訂單數:可以按小時趨勢圖,判斷是否集中爆單
- 出庫完成率 = 實際出庫數 / 計劃出庫數
- 人均揀貨單數 = 揀貨單總數 / 出勤人數
- 揀貨平均時長 = 從系統接單到揀完貨的時間
- 出錯率排行(按人):揀錯率 / 總揀貨量,輔助績效
- 貨位利用率:熱銷品是否布局合理,是否高頻SKU離打包區太遠
- 作業瓶頸識別:哪個時段/流程容易堵單
BI 看板設計建議:
- 折線圖展示出庫節奏,紅區標注“異常波動”
- 條形圖按班組/揀貨人展示出錯排行
- 卡片圖實時顯示當前揀貨進度、人均效率

使用場景:
- 班前會快速對齊“今天揀貨量任務”
- 主管根據錯誤率安排復訓或優化貨位
- 倉庫主管可看人效數據調整排班
2、運輸監控模塊 —— 看“貨送得準不準、快不快、花錢多不多”
運輸模塊關注的核心是發運量、時效、運費和穩定性。
推薦指標維度:
- 當日發運訂單數(可按線路、區域、承運商維度拆)
- 時效達成率(OTD):按客戶承諾時效是否兌現,可設紅線警告
- 平均運輸成本 = 總運費 / 發運單數,可按線路 / 城市 / 承運商維度下鉆
- 裝載率趨勢:是否拼車充分,是否經常“空跑”
- 空駛率:是否合理規劃返程載貨
- 簽收異常率:是否存在“簽收延遲、假簽收”等問題
- 承運商評分:時效、投訴、丟損三維合成分
BI 看板設計建議:
- 使用地圖熱力圖展示各區域發運量與時效達成情況
- 使用漏斗圖展示“發貨→到站→簽收”每個環節的轉化率
- 加“線路對比排行榜”輔助成本與時效雙維優化

使用場景:
- 快速識別哪條線路發貨慢、貴、出錯多
- 管理層查看不同承運商服務質量,用于調整合作策略
- 用于銷售預測和客服提前告警“預計延遲地區”
3、異常工單模塊 —— 看“到底哪里出了問題、責任誰背、錢損了多少”
異(yi)常(chang)模塊就是“問題雷達”。建(jian)議結構上做(zuo)到:
- 實時展示數量
- 分類標出問題類型
- 下鉆能看詳情
- 顯示處理進度和責任
推薦指標維度:
- 異常訂單總數 / 當日訂單總數(異常占比)
- 異常分類分布:延遲發貨、丟損、錯發、簽收失敗、地址異常等
- 賠付金額總額:按責任方拆分(倉庫 / 承運商 / 客戶 / 系統)
- 未處理異常單數:帶處理時長統計,超時標紅
- 投訴次數 Top5 商品:SKU維度的穩定性監控
- 異常復發率:同SKU/同倉/同線路反復出錯的情況
BI 看板設計建議:
- 餅圖展示異常類型占比,點擊可下鉆到明細
- 堆疊柱圖展示賠付金額責任歸屬趨勢
- 表格形式展示Top問題訂單清單(帶處理人、時間、狀態)

使用場景:
- 每天班組會快速點名:昨天哪些異常未處理,誰的責任
- 推動異常閉環處理流程、定期復盤高頻問題
- 成為承運商結算和內部責任劃分的重要依據
4、成本結構模塊 —— 看“錢花哪了,花得值不值”
這是老板和財務(wu)最關注的板塊,也(ye)是供應鏈降本(ben)的方(fang)向標(biao)。
推薦指標維度:
- 總物流成本(月/周/日)
- 成本結構占比: 倉儲費用(人工、倉租、系統、設備攤銷) 運輸費用(干線費、支線費、末端配送、油費、裝卸) 包裝材料費 異常賠付與退貨成本
- 倉儲 vs 運輸成本占比趨勢
- 單位成本: 每票物流成本 每件/每公斤/每公里的運輸成本
- 高成本SKU或區域分析(可篩選下鉆)
BI 看板設計建議:
- 環形圖呈現不同費用占比,配趨勢線圖看月度走勢
- 條形圖展示高費用SKU或城市
- 拖動式時間軸對比促銷前后成本波動

使用場景:
- 用于年度預算回顧和成本優化方案討論
- 財務用于做賬和追溯變動原因
- 管理層決策是否引入自動化或調整發運策略
寫在最后:物流分析的核心,是把“流”看清楚
物流(liu)不(bu)(bu)是一堆KPI,也不(bu)(bu)是幾張表,而是一條(tiao)“貨從(cong)A點(dian)走到B點(dian)”的完整路徑(jing)。這條(tiao)路徑(jing)上:
- 有沒有拐彎?
- 有沒有堵車?
- 有沒有掉包?
- 有沒有反復來回走?
這才是(shi)物流分析(xi)要盯住的。
所以(yi)最后(hou)一(yi)句話送給你:
真正的物流分析,不是看數據,而是看貨“有沒有順利地、低成本地、準時地流起來”。
別(bie)怕(pa)麻(ma)煩,哪怕(pa)你今天(tian)只(zhi)從一(yi)個(ge)倉庫、一(yi)個(ge)線路、一(yi)類SKU開始分(fen)析,只(zhi)要方(fang)向(xiang)對了(le),慢慢就能“從局部看(kan)清全貌,從數據找到問題,從問題推動優化”。
這,就是物流分析真(zhen)正的價(jia)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