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我(wo)們總覺(jue)得倉庫只是(shi)個“放貨的地方”,但現(xian)在再看,倉庫早(zao)就不是(shi)“后勤保障(zhang)”,
過去(qu)我們(men)總覺得倉庫(ku)只是(shi)個(ge)“放貨(huo)的地方”,但現在再看,倉庫(ku)早就不是(shi)“后勤保(bao)障(zhang)”,
而是供應鏈效率的核心節點,甚至能(neng)直接影響(xiang)公(gong)司利潤(run)。
問題是,很多企業花了(le)不少錢蓋(gai)倉庫(ku)、裝系統(tong),甚至(zhi)上了(le)WMS,但倉庫(ku)還是亂、慢、貴(gui),周轉也不高。
這(zhe)到底是系統的問題,還是分析沒做到位?
今天這篇就來聊聊——倉儲分析到底怎么做?
圍(wei)繞(rao)這幾個關鍵問題說清楚:
- 倉儲效率怎么分析?
- 倉庫周轉怎么看?
- 動線優化怎么落地?
- 數據指標要看哪些?
- BI 看板怎么搭?
- 分析完了,怎么改?

一、倉儲分析,先搞懂倉庫到底“干什么”
別急著看報表,先想清楚:倉庫到底承擔了哪些功能?
最核心的就三塊:
- 收貨 → 驗貨 → 入庫:連接采購和庫存。
- 存儲 → 養護 → 調撥:保持庫存的“靜態健康”。
- 揀選 → 打包 → 出庫:連接銷售和客戶。

所以分析倉庫效率,不能只盯“出庫快不快”,還要看每個環節是不是順暢、協調、無浪費。也就是說——倉庫的好壞,不是靠面積,而是靠“周轉+效率+響應速度”。
二、倉儲效率分析:先找“慢”的地方
先(xian)從(cong)最直觀的(de)“人效”和“時效”開(kai)始(shi)。
1、 倉儲人效:每人每天干了多少活?
- 揀貨效率:每人每天揀多少單/揀多少件
- 打包效率:每小時打包多少箱
- 收貨效率:每人每小時處理多少票貨
可以拿出近30天的數據做一個橫向對比,比如節前節后、周中周末、不同班組。重點關注波動大的地方、掉得快的地方,往往就是效(xiao)率(lv)問題的“爆點”。

2、 作業時效:流程耗時有沒有拖
- 從到貨到入庫用了多久?
- 揀貨完成到打包用了多久?
- 打包到出庫、出庫到發運用了多久?
可(ke)以用“關鍵路徑(jing)法”做分析,看(kan)哪里是(shi)“瓶頸環節(jie)”,是(shi)人等(deng)貨,還是(shi)貨等(deng)人。
三、倉庫周轉分析:別只盯庫存金額,要拆層看
很多企業每月都(dou)算(suan)“庫(ku)存(cun)周轉率”,但這個數字往往參考意義不(bu)大(da)。
為啥?因為你要看的是:倉庫里哪些貨“動得快”,哪些貨“躺著睡”?
1、 分SKU看周轉
- 動銷SKU:最近30天有出庫的,占總SKU的多少?
- 滯銷SKU:最近60天沒有出庫的,占多少庫存金額?
- 高周轉SKU:平均周轉天數 < 15天的貨
- 慢周轉SKU:> 60天的貨,重點關注
可以做(zuo)個“熱力圖”或者BI排行榜,把動銷前50和(he)滯銷前50一對比,問題立馬(ma)清(qing)楚。

2、 分庫區看堆積
- 哪個庫區庫存飽和度高?
- 哪些庫區揀貨密度大,容易擁堵?
- 哪些貨長期霸占黃金貨位?

這(zhe)一步(bu)可以結合 BI 做(zuo)庫(ku)(ku)位熱力分析,或(huo)者導出(chu)(chu)出(chu)(chu)入庫(ku)(ku)頻率數(shu)據,做(zuo)一個“庫(ku)(ku)位熱圖”,看看“核(he)心貨(huo)是(shi)不是(shi)占(zhan)了(le)核(he)心位置”。
四、動線優化:不動貨也能提效率
“動線”是被很多人忽視的一塊。 講人話就是——人和貨的移動路徑,設計得好不好?
你(ni)可以問問倉庫里的操作員:
- “每天走來走去揀貨,腿快斷了。”
- “揀一個訂單要來回走8次。”
- “A區到打包臺要繞半個倉庫。”
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核心:動線沒優化,人工成本就白搭。
怎么優化?
1. 訂單熱度聚類
把常(chang)出庫的SKU集中在一起(qi),比如:ABC分(fen)類(lei)中“A類(lei)快(kuai)動品(pin)”優先放在出庫口附近。
2. 揀貨路徑設計
采用“蛇形動線(xian)”或“分區揀(jian)貨 + 集(ji)中打包(bao)”,避免重復繞路。
3. 庫位分配規則
按揀貨(huo)頻率動態(tai)調(diao)整貨(huo)位。比(bi)如每(mei)月調(diao)一次(ci),把(ba)熱銷品(pin)放前排,滯銷品(pin)往(wang)后(hou)靠。
4. 通道留寬+反向規避
高峰期容易(yi)堵(du)?做一(yi)個(ge)動線(xian)模擬圖,看看哪些點是“沖突(tu)高發地帶”,合理調(diao)整貨架或通道寬(kuan)度。

五、數據怎么分析?看這些核心指標就夠了
別再天天看庫(ku)存金(jin)額(e)了,那只是(shi)表面(mian)。真正要抓的指標,有這些(xie):
分類 | 關鍵指標 | 含義/用途 |
---|---|---|
效率類 | 每人每日揀貨單數 | 衡量人效高低 |
效率類 | 每單平均出庫時間 | 查出庫流程是否順暢 |
周轉類 | SKU動銷率 | 判斷“活貨”比例 |
周轉類 | 滯銷庫存金額占比 | 是否有資金積壓 |
動線類 | 平均揀貨路徑長度 | 人員走動是否合理 |
利用率 | 庫存利用率 | 空間是否浪費 |
錯誤率 | 出庫差錯率 | 對接客戶體驗、退換貨等 |
這些(xie)指標每月做一次趨勢(shi)對(dui)比(bi),做一張BI看板,拉出來一看就(jiu)明白哪個倉庫出了問(wen)題,哪個班(ban)組效率在下降。
六、BI 看板怎么搭?
(一)看板搭建前的3個關鍵(jian)問(wen)題
在(zai)動手(shou)前,必須先問(wen)自己三個(ge)問(wen)題:
1、 看板給誰看?
- 倉庫主管:要看作業執行情況、異常提醒;
- 供應鏈總監:要看周轉、庫存結構、效率趨勢;
- 老板或高管:要看整體表現和改進成效。
不(bu)同角色的關注點不(bu)一樣,看板結(jie)構、數據粒度也必須對應。

2、 看板想解決什么問題?
是(shi)想(xiang)提(ti)升發貨(huo)效率(lv)?減少滯銷(xiao)SKU?降低錯發率(lv)?還(huan)是(shi)提(ti)升倉庫人(ren)效?
只有明確目標(biao),才能選對指標(biao)、圖表和維度。不然做出來的看板(ban)就成了“炫圖墻(qiang)”。

3、 數據來源是否打通?口徑是否統一?
你需(xu)要的源頭(tou)數據可能來自多(duo)個系統:
- WMS:出入庫、揀貨、庫位、庫存數量;
- ERP:訂單、庫存金額、物料主數據;
- HR系統:人員出勤、人效數據;
- BI平臺:圖表展示和指標引擎。
搭建前務必和IT確認:哪些數據有、在哪、更新頻率是多少、口徑是否清晰?
(二)倉儲 BI 看板的結構設計(推薦三層架構)
一(yi)個好用(yong)的(de)BI倉儲看(kan)板,建議采用(yong)“分層 + 分角色”的(de)設計思(si)路。
第一層:倉儲總覽看板(面向老板/運營總監)
目的:快速掌握倉庫運營健康狀態,發現結構性問題。
推薦核心指標:
指標 | 含義 | 看什么 |
---|---|---|
總庫存金額 & SKU數 | 當前庫存規模 | 是否積壓?SKU是否冗余? |
倉庫周轉率(天) | 平均庫存/出庫量 | 錢壓多久? |
動銷率 | 出庫SKU / 總SKU | 活貨占比 |
滯銷庫存金額占比 | 死貨占比 | 庫存是否健康? |
作業人效趨勢 | 人均每日單量 | 是否人效低下? |
圖表建議:
- 倉庫健康儀表盤(庫存金額、動銷率、滯銷率)
- 趨勢折線圖(近3月出庫量 vs 入庫量)
- 庫區熱力圖(可視化空間使用、出庫頻率)

?? 第二層:作業效率看板(面向倉儲主管/調度員)
目的:掌握作業進度、人員效率、異常節點。
推薦核心指標:
指標 | 含義 | 用途 |
---|---|---|
揀貨完成率 | 揀貨單數 / 計劃單數 | 判斷進度是否延誤 |
平均揀貨時間 | 每單揀貨用時 | 判斷路徑、動線是否合理 |
人均揀貨件數 | 每人每天揀貨數量 | 評估人效表現 |
出庫差錯率 | 錯發 / 總發貨單 | 判斷作業準確率 |
作業異常單數 | 異常單據(如丟貨、錯發、等貨)數量 | 快速發現問題點 |
圖表建議:
- 班組效率雷達圖(各班組比較)
- 人員揀貨排行榜(透明績效)
- 異常單趨勢圖(按問題類型分類)
- 出庫任務看板(紅黃綠狀態顯示進度)

?? 第三層:問題診斷看板(面向數據分析員)
目的:深入分析問題根因,支持運營優化。
推薦核心分析維度:
分析維度 | 分析目標 |
---|---|
SKU維度 | 哪些貨物滯銷?哪些高頻? |
庫位維度 | 哪些庫位周轉低?是否浪費空間? |
路徑維度 | 揀貨路徑長的單據有哪些特征? |
時間維度 | 哪些時間段出錯率高?是否班組問題? |
訂單維度 | 哪類訂單容易慢?品類/客戶/渠道? |
圖表建議:
- 庫位熱力圖(結合揀貨頻率)
- SKU周轉矩陣(動銷 vs 滯銷分布)
- 訂單完成時效分布圖
- 異常訂單明細表(可點擊追溯)

(三)搭建技巧與落地建議
圖表類型選得好,看板效果翻幾倍
目的 | 推薦圖表 |
---|---|
看趨勢 | 折線圖、面積圖 |
看對比 | 條形圖、堆積柱圖 |
看結構 | 餅圖、矩陣圖 |
看空間 | 熱力圖、庫位圖 |
看進度 | 甘特圖、狀態燈 |
看明細 | 可下鉆表格、數據詳情頁 |
交互體驗要“好用”:不是炫技,而是管事
- 鼠標懸浮可顯示指標解釋(口徑清晰)
- 一鍵篩選維度(比如:只看A庫區)
- 異常高亮(紅色警示)
- 多端適配(PC + 移動端,適合巡庫看)

可持續維護:看板不是一次性圖紙
- 每月校驗一次指標邏輯;
- 每季度迭代一次看板內容;
- 指定數據分析負責人定期匯報“數據洞察”;
- 看板使用日志追蹤:誰在看,怎么看,用了哪些指標做了哪些動作。

七、倉儲分析完了,下一步怎么改?
數(shu)據不是(shi)“看完就好(hao)”,而是(shi)為(wei)了(le)優化流程,給管理動(dong)作提供依據。
優化建議動作:
- 對“動得慢”的SKU做淘汰或清倉;
- 對“效率低”的作業流程重新設計;
- 對“異常頻發”的崗位增加監控機制;
- 對“倉位錯配”的貨品調整布局;
- 對“信息脫節”的流程重新做系統對接。

最后,一定要定期復盤,做一個“倉儲改進閉環”,形(xing)成制度化(hua)動作。
結語:倉儲分析做得好,倉庫才真正“動”起來
說到底,倉儲(chu)不是(shi)簡單的“存東西”,而是(shi)供應鏈(lian)的核心節(jie)點,是(shi)資金(jin)周轉(zhuan)、客戶體(ti)驗、企(qi)業效率的交(jiao)匯點。
很多企業的倉庫之所以效率低、成本高、問題多,不是因為系統差,也不是員工懶,而是缺乏一套“能看清、能分析、能改進”的倉儲管理邏輯。
今天(tian)我們這一(yi)篇(pian),講透(tou)了倉儲分析的全流程(cheng):
- 倉儲效率怎么看?盯人效、看流程;
- 周轉結構怎么拆?分SKU、分庫區;
- 動線布局怎么優?走得少、錯得少;
- 數據指標怎么看?建立可視化看板;
- 問題改進怎么落?形成分析-行動-機制的閉環。
倉儲不是“管出來”的,而是分析+優化+機制一步(bu)(bu)步(bu)(bu)“跑”出來的。
如果你想讓倉庫變成企業的“利潤區”,而不是“成本坑”,那就別再靠經驗拍腦袋,而是要讓數據驅動管理、讓看板指導決策、讓流程推動結果。
從今天開始(shi),動(dong)起(qi)來,先從你的倉(cang)儲(chu)分析(xi)做起(qi)。